当前位置:首页 > 监督工作

监督工作

关于句容市2007年财政总决算情况的报告
发布时间:2008年6月2日   点击:5611

   各位主任、各位委员:
     我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,现将句容市2007年财政总决算情况报告如下,请予审议。
     需要说明的是,按照中央调整财政收支科目政策规定,报告中财政收支数据已按照新收支科目进行统计。
     2007年全市财政总决算情况
   
(一)财政收入
    
全市财政总收入170378万元,完成调整预算的100.22%,比上年增收44580万元,增长35.44%,其中: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5058万元,完成调整预算的102.82%,比上年增收21440万元,增长39.99%;政府性基金收入28822万元,完成调整预算的92.32%,比上年增收3834万元,增长15.34%;社保基金收入18420万元,完成调整预算的102.33%,比上年增收7516万元,增长68.93%
     (二)财政支出
    
全市财政总支出151381万元,完成调整预算的116.29%(剔除上级专项指标等因素,实际支出为132868万元,完成调整预算的102.07%),比上年增加支出38755万元,增长34.41%,其中: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02732万元,比上年增加支出27413万元,增长36.4%;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30229万元,比上年增加支出3826万元,增长14.49%;社保基金支出完成18420万元,比上年增加支出7516万元,增长68.93%。
     (三)财政平衡
    
按现行财政体制结算,2007年全市当年地方可用总财力为156789万元(其中:基金47242万元),与财政总支出相轧抵,结转下年支出5398万元,净结余10万元。
     2007年市本级财政总决算情况
    
(一)财政收入
    
市本级财政收入101304万元,完成调整预算的97.46%,比上年增收25642万元,增长33.89%,其中: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305万元,完成调整预算的100.73%,比上年增收11293万元,同比增长36.41%。
     市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,税收收入28537万元,同比增长56.63%;非税收入13768万元,同比增长7.62%;政府性基金收入28822万元,同比增长15.34%;社保基金收入18420万元,同比增长68.93%。
     (二)财政支出
    
市本级财政支出102874万元,完成调整预算100.92%,比上年增加支出21725万元,增长26.77%,其中:一般预算支出66190万元,完成调整预算的99.42%,比上年增加支出18620万元,增长39.14%,基金支出36684万元,完成调整预算的103.73%,比上年增加支出3105万元,增长9.25%。
      2007年市本级财政主要支出方向及项目的决算情况是:
     1、政府性公共服务支出。全年市本级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1497万元,比上年增加722万元。决算表明,在2007年预算执行中,市财政在保障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的前提下,以部门预算、国库集中支付、政府采购等改革措施为管理手段,强化对运转性、消费性支出管理力度,增强对“人、车、会、话”支出预算管理的规范性,加大预算执行透明度,健全专项资金分配程序。全年市本级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增幅为6.7%,低于一般预算支出平均增幅近33个百分点,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为17.4%,较去年下降5.3个百分点。
      2、公共安全支出。全年市本级公共安全支出9335万元,比上年增加727万元,增长8.45%。决算表明,2007年市财政统筹安排好政法部门各项收支,做好政法机关经费保障工作,积极支持和配合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“平安句容”建设工作,增加科技强警投入 220万元,落实上级“从优待警”政策,公安警衔津贴平均提高600元/人、年。
     3、教科文事务支出。全年市本级教科文支出14615万元,比上年增加5019万元,增长53.24%。决算表明,2007年市财政本级教育支出增长45.97%,科学支出增长61.16%,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118.05%,均超过全年本级一般预算支出平均增长水平,达到法定增长要求。
     2007年市财政按照“三增长、一提高”法定要求,优先保障财政对教育的拨款逐年增长,并超过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;中小学生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逐年有所增长,2007年小学生生均经费增长20.24%,初中生均经费增长14.09%;义务教育阶段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小学为310元/生,初中为470元/生,分别比省定基准定额标准高80元/生和120元/生;2007年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比2006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。落实教育优先战略,安排资金1854万元,积极支持对义务教育学生全额免收学杂费工作;筹措资金2675万元,积极支持城乡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工作;落实专项资金1010万元,建立多元化扶困助学机制,保证不同教育阶段的贫困家庭学生正常就学完成学业。
      在连续增长的基础上,2007年市本级科技支出1191万元,增加452万元,对年度内科技成果项目、科技人才给予奖励,激发科技创新积极性,促进我市科技进步。
      2007年市本级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498万元,比上年增加811万元,主要用于我市举办“一节一会”以及体育馆、游泳馆和乡镇文化站建设,并安排文物保护专项经费23万元,用于葛洪炼丹井和华阳洞摩崖石刻的修缮保护,以推动全市文体事业发展。
      4、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。全年市本级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4667万元,比上年增加支出1381万元,增长42.03%。决算表明,市财政把民生作为财政保障重点,贯彻人本思想,加强弱势群体保障,根据市场粮油等基本消费品价格上涨的实际情况,市财政当年安排城乡低保经费460万元,将农村低保标准由每月人均100元提高到160元,城市低保标准由每月人均200元提高到230元;安排专项支出 54万元,先后两次向低保人员发放临时生活物价补助;发放企业下岗职工失业金378万元、农林场圃退休人员生活补助40万元;拨付受灾专项资金111万元,为全市300户家庭重建因灾倒塌的房屋;并安排89万元用于支付特困企业离休干部和原苏南制药厂职工医疗保险费用。2007年市财政支出再就业专项资金800多万元,用于就业实训基地、创业基地建设,提高劳动者素质,建立扶持扩大城乡就业的长效机制。

5、医疗卫生支出。全年市本级医疗卫生支出3947万元,比上年增加支出1698万元,增长75.5%。2007年市财政加大对城乡医疗卫生的投入,不断完善卫生服务体系,切实解决农民“看病难、看病贵”以及因病致穷等实际问题,增加农民健康工程投入,当年共安排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配套资金847万元,使全市农民参保覆盖率达到99.69%;安排农村基本公共卫生专项资金326万元,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;安排农村卫生机构能力建设专项资金152万元,用于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条件;同时安排配套资金75万元,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,惠及居民35924人。
      6、城乡社区建设与环境保护支出。全年市本级城乡社区建设与环境保护支出5626万元,比上年增加558万元,增长11.01%。决算表明,2007年市财政积极筹措资金支持生态环境建设,支持碧水蓝天绿地工程建设,加大对城乡基础设施的投入,在保障日常城市维护养护工程需要的前提下,安排608万元用于城区垃圾填埋场扩容和开工新建天王徐家桥、下蜀浮桥垃圾填埋场;安排1557万元用于句容河城区段水环境整治和县乡河道、村庄河塘整治以及老便民河水利血防工程治理;安排550万元,用于城市绿化、亮化工程,进一步改善人居和出行环境。落实各项环保政策,加强环保专项资金管理,安排专项资金1725万元,重点支持清洁生产、污染治理和循环经济发展。
      7、农林水支出。
全年市本级农林水事务支出11614万元,比上年增加支出3332万元,增长40.23%。决算表明,2007年市财政进一步突出支持农业发展及对新农村建设的引导、扶持力度,统筹城乡发展,健全财政促进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、农村和谐发展的长效机制,加大财政惠农,实现了支农支出“两个高于”的政策要求。全年用于粮食直补、农资综合补贴、良种补贴、农机购置等各类补贴性财政支出2990万元;用于农业综合开发、高效农业规模化、科技推广、农村劳动力培训等专项支出2510万元;新增农民创业担保贷款600万元;积极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,拓宽农民增收渠道;安排资金4730万元用于农村水利、桥梁、道路建设,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。
      8、扶持经济发展支出。全年市本级工业、商业、交通、金融等支出4020万元,比上年增加支出2942万元,增长272.91%。决算表明,2007年市财政在预算安排、支出管理中,充分发挥财税杠杆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导向作用。重点支持高技术、高效益、低污染、低消耗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,全年支出504万元用于财源建设型企业专项补助;支出941万元对新产品开发、开发区光电子产业集聚、中小企业发展等专项补助;支出130万元支持景点开发和旅游经济发展;支出500万元扶持重点企业技术改造,培植经济增长点;发放补贴360万元,落实燃油价格调整财政补助政策;支出150万元用于城市公交的车辆更新和运行补助,以改善城市形象和出行条件。
      9、其他支出。全年市本级其他支出869万元,比上年增加支出361万元。主要是住房公积金支出,自2007年起,市政府为提高教师待遇,为全市教育系统职工缴纳住房公积金,其中市本级教职工住房公积金支出301万元。
     10、政府性基金支出。
全年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支出18264万元,比上年减少支出4411万元。决算反映,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支出14102万元,水利建设基金支出726万元以及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支出156万元等政府性基金列支项目。
      11、社保基金支出。全年社保基金支出18420万元,比上年增加支出7516万元,增长68.93%。2007年市财政会同有关部门,从优惠政策、资金奖励、内部管理等多方面入手,大力推进社保基金扩面征缴工作,当年社保基金规模收支规模继续保持较高幅度增长;同时,在日常支出管理中,积极筹措资金保证养老金及时、足额发放,当年基本实现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。
      (三)财政平衡
     
2007年根据现行财政体制结算,市本级当年地方可用总财力为108282万元(其中:基金36684万元),与财政总支出102874万元(其中:基金36684万元)相轧抵,结转下年支出5398万元,净结余10万元,实现财政收支平衡。
      2007年财政收支决算表明,我市财政收支运行情况总体良好:一是财政收入规模和质量再上新台阶。2007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70378万元,比上年增长35.44%,占GDP的比重为11.14%,比上年提高1.07个百分点;完成一般预算收入75058万元,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44.05%,比上年提高1.43个百分点,同比增长39.99%,分别超过全省、镇江市平均增幅4.9和6.5个百分点,在苏南名列第二,在镇江三个辖市中排名第一;完成税收收入61290万元,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1.7%,比上年提高5.6个百分点,收入结构明显优化,收入质量明显提高;并且我市是2007年度镇江市唯一受省政府表彰的“财政收入新增贡献先进单位”。全市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主要得益于总体经济平稳快速发展、结构优化、效益提高和收入征管加强。同时,也有一些特殊性、政策性和一次性增收因素,主要有:城镇土地使用税、车船税税率提高,拓宽个人所得税税基带来地方税收增量;对土地增值税和契税进行清理征缴,促进土地类税收大幅增收。二是财政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。财政支出逐步向公共领域倾斜,集中财力支持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,着力解决社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。决算表明,市本级一般预算总支出增幅39.14%,教育、科技、社会保障和就业、环境保护等事关民生的公共性支出增幅分别达到45.97%、61.16%、42.03%、66.35%,均高于支出平均增幅。三是财政预算管理各项改革统筹推进。部门预算以强化项目预算编制为重点,改革项目分类模式,预算编制更加科学化、精细化;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程序,提高财政直接支付比重,完善工资改革各项配套措施;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得到强化,采购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;拟定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改革初步方案,对所有收费项目统一进行编码和规范名称;启动乡镇财政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试点,为在全市推开积累经验,打下基础;积极推进“金财工程”建设,提高财政管理科学化、规范化水平。四是财政服务经济能力不断增强。2007年市财政充分发挥支持经济发展功能,发挥财政专项资金引导作用,积极为企业发展筹集各类资金7200多万元;为54户企业提供信用担保7100多万元,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;筹措企业改制专项近8700万元,用于方兴集团、纺织公司等企业的改制;落实中央和省、市财税政策,支持企业做大做强,全年退税和减免税达23777万元;以江苏句容福地生态科技公司为融资平台,争取省农发行项目贷款3.5亿元,用于开发区拆迁和基础设施建设。五是财政监管领域不断拓展。2007年市财政组织开展对预算单位的非税收入、收费票据、帐户管理、财务核算以及国库集中支付执行等方面情况的专项检查;会同监察、审计、教育部门对全市36所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校债务进行清理核实;对政府重点工程资金跟踪监管,实行专人专帐管理;对全市259户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进行逐户清查,加强国有资产的监管。
     2007年全市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虽总体良好,但决算也反映出我市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,预算执行中尚存在一些问题。收入方面:可用财力增长缺乏强劲有效的后续收入来源依托,我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总量规模偏小,2007年在全省52个县中排名第30位;收入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,实际可用财力占收入比重偏低;财政、税务部门的税收收入、非税收入征管水平仍需不断提高。支出方面:财政支出规模增加超过财力增长可承受水平,新增财力远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;财政支出结构有待优化,尚需进一步向民生保障方面倾斜;项目支出预算编制科学性和准确性仍需提高,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化、效益化程度仍需加强;同时政府债务逐步影响财政调控能力,潜在财政运行风险不容忽视。
      各位主任、各位委员,2008年财政总预算草案,已经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,财税部门将遵照《预算法》、《监督法》,严格执行人大通过的年度法定预算,创新工作思路、突出工作重点、强化工作落实、提升工作质量,确保圆满完成各项收支任务,实现全年财政收支平衡。